|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8 2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动学重要参数:
消除半衰期(t1/2)及意义: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
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 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可反映药物
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治疗方案评价的意义
(1)一种药品的生物利用度、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内分布情况、是否有首过效应与药物的剂型、给药剂量、
给药次数、给药途径之间存在关系。
(2)是否存在影响药物代谢方式、消除过程的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妊娠、运动;
病理因素:肝脏、肾脏功能,胃肠道疾患、心血管功能、甲状腺及内分泌功能等影响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环境因素:昼夜时辰、大气压、季节、职业接触;
其他因素:吸烟、饮酒、饮食、应激状态。
1.3药剂学评价
* 生物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 生
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 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以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生物利用度是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进入体内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比值,即生物利用度= 进
入体循环药量/给药量×100%。
*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剂型和给药途径 :
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顺序如下:
静脉>吸入>肌肉>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皮肤
口服不同剂型的吸收速度则依次为:
溶液型>混悬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包衣片、包衣丸
病人的生理特征和共患疾病:
受试者(或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道的pH,话动性(胃排空,肠蠕动),血流灌注情况,胃肠道结构,微生物状况,
首次通过效应,肝功能和遗传因素等.
食物因素:
食物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着广泛的影响 .食物可增加,减少或延缓药物的吸收.
1.4 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的三大要素 :设立对照、随机分组、盲法评定
临床疗效评价的内容
(1)病例选择和分组:
临床上同一疾病其严重程度不一,病人性别、年龄各异,对个别特殊对象的临床试验,其结果不一定能代表
患病人群总体。因此,在做试验前应考虑好对象的代表性,并作出规定。分组应考虑年龄、性别、疾病的程
度等,使其具有可比性。
(2)疗效观察的试验设计(随机、盲法对照)
设立对照组的重要性:
治疗后所产生的病情变化,不仅仅是所给治疗的特异性作用结果,还可能包含其他因素,如疾病的自行缓解、
霍桑效应等。
随机对照:随机不同于随意、随便,有特定的含义和实施方法。随机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 (简单、分层、区组
随机),使研究对象有均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使除研究因素以外的非研究因素,在两组间分布
均衡,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随机化应符合下列原则:
�研究者和病人不能事先知道或决定病人将被分配到哪一组接受治疗
�研究者和病人都不能从上一个病人已经进入的组别推测出下一个病人将分配到哪一组
对照组所接受的治疗:
* 空白对照: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
* 安慰剂对照
* 标准对照(“阳性对照”)
安慰剂对照:
安慰剂:不含活性成分的制剂。适用于病情较轻、对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尚有争议,研究周期较短、在规定的
观察期内病情不致恶化,采用安慰剂不会带来不良后果的病人。
病情较重的可采用(试验药+常规治疗)与 (安慰剂+常规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