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找组织啦,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欢迎加入医务人员大家庭,这里有才华横溢医学院教授,也有妙手回春杏林高手,也有踌躇满志医界公仆。我们与您一起攀登医界最高峰,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如果您是专家能人加qq395063096获取特别邀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很多人对法规头痛,因为知识点太多,不知道那些是重点,我们就简单挑几个常考法规解析一下: q! X% P# C1 J9 Q- M( v4 q* V
4 Y8 y" M1 G7 u6 K. U, r/ n1 Z3 @
7 q, ^) j8 @# F2 l! s0 J一、概述, W# {1 i! I' S4 K3 Y) K* [3 ~5 V
(一)传染病防治方针和原则
6 D' I8 R [$ E2 e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原则。
$ S3 C2 o' `6 r5 M+ R# F (二)传染病的分类
: r0 m3 @/ M3 v 我国将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分为甲、乙、丙3类。
3 B( n" L6 R8 n8 X7 R+ y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 j Q y z5 F0 v, R& M 乙类:25种3 l" v( p% b- w a
丙类:10种
1 e v1 q/ Z; S0 T ` 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2008年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z4 V2 C7 K! ]0 V' H) m( Y3 ~. y
(三)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适用范围
0 {& u5 [$ k @; r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甲管)。0 a. \+ \' P) {) j
2009年5月,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n( t J, I5 M; f0 d
(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T# a( e5 x# N8 g- E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8 w u' \- e0 R( ]- Z) u; s7 W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h) q8 b& i% ^0 X+ u' l
2.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3 i4 f8 a: B0 G) d! `6 G+ v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P* O+ v- B$ P; F+ t1 n2 P: f- ?
二、传染病预防
, i& a+ q! ~% Z2 F E4 } (一)预防接种
- I% e$ N. Z J* k. _" }7 E5 r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扩大计划免疫的范围。
, N5 M( F( U! k4 p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9 f7 t: Q9 H7 W' o8 q' D 1.疫苗
% h2 C; U# }+ T) o9 u, u$ M 疫苗分为两类。5 [5 L1 x) ~9 f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2 d# ^6 g7 [5 c2 d, B* W1 e- H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8 j& O- v* |. y* T. w! f4 N9 d
2.预防接种规划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 A/ u. X( Z9 x8 H# V. H
3.预防接种的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做好记录。: v/ \" ^0 ]5 `* K4 b
(1)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管理:县级以上卫生主管部门,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省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r2 K) P9 y. n8 l) p2 E' |2 }2 }7 {
(2)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做好记录。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6 |' `% W: ^. H 4.预防接种单位的条件: }3 J- ~2 u4 J7 b8 o/ r
①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②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③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7 u$ e9 v& }1 A7 I 5.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S/ J0 }0 @4 D1 t4 j1 M
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 R) N4 R( T6 {, u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7 U" l5 d6 ^ k/ L3 r* K( j, T 6.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M1 [* d8 B+ h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6 ]0 e+ X0 I% ]* H8 X) i
(1)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形:①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③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④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⑤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⑥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 X j/ m3 C! \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
9 D7 K! v/ H( q! X5 v( k W" @3 R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5 i4 n* Y4 H; {- _2 ^6 W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A. R0 s5 L+ e2 ], K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G2 s- ]" P1 w* e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与赔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 Q3 ?. ~. k# O" h# P 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用由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 D2 f5 R9 L9 |! a0 B; T 接种第二类疫苗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5 R+ [0 \) ?( z1 l" {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i$ w9 b4 w" s; h D0 K" h! M
(二)传染病监测
. X, k4 I1 s) Y! K6 i 传染病监测,是指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同传染病预防控制有关的资料,并将解释结果分送给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部门、机构或人员。
, r! |8 l+ e, t; }$ l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R" Y ~) X8 E
(1)谁来制定方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8 l) ^& Q% p F6 M- i& X (2)谁负责实施具体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Z) C/ h: [4 K' f1 Y
(3)监测哪些内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 L$ e9 S- [; M' R& k
(三)传染病预警
5 h9 v+ G6 `% j, k) q" n C# n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Z9 f3 P1 g* B4 z/ H; q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 L4 q* z3 [# O: _7 ] 传染病预警信息应当及时、科学、准确。2 c; Z# ?1 }% z& ?- O) F1 B* l; c
(四)传染病菌种、毒种管理7 A" X9 h0 V4 P% I- b! u) D- X
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①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②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3 {! y/ y0 b; J" y. R/ s0 O8 q (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6 s* Z+ H( R+ R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职责主要是: ①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 u4 H9 j* Q3 s# M: Q- F) f7 e9 |
* ^! u! X7 I# @
1 j' E, n9 M# q6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