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找组织啦,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欢迎加入医务人员大家庭,这里有才华横溢医学院教授,也有妙手回春杏林高手,也有踌躇满志医界公仆。我们与您一起攀登医界最高峰,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如果您是专家能人加qq395063096获取特别邀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细目二:消化性溃疡
一、概念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酸和胃蛋白酶为基本因素,对上消化道黏膜的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多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故临床称消化性溃疡。本病为常见病,发病率大约占人口10%,年龄在20~50岁占多数,男女之比为l.4~8.1。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年龄比胃溃疡提早约10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比较明确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以及胃酸分泌过多。
1.幽门螺杆菌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胃溃疡均有慢性胃窦炎存在。而大多数胃溃疡是在慢性胃窦炎的基础上发生的。正常人十二指肠黏膜不能生长Hp,但如有胃窦化生,则能生长。十二指肠黏膜之胃上皮化生,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不断刺激所致,可为Hp的起居和感染创造条件,引起十二指肠球炎,削弱了黏膜抵抗力,然后在某种情况下发生溃疡。过去单用呋喃唑酮治愈胃溃疡亦支持这种看法。
2.黏膜防御力量减弱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系列的防御因素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一旦防御机制削弱,溃疡即可发生,而且是胃溃疡发生的主要因素。
3.非甾体消炎药 在酸性环境下,阿司匹林不能离子化而以原物溶解于胃酸。阿司匹林原物是脂溶性的,故能穿透上皮细胞膜破坏黏膜屏障。被吸收的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而干扰胃、十二指肠黏膜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失去正常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综合起来,胃、十二指肠黏膜特别是胃窦黏膜会发生出血、糜烂,而在其他损伤黏膜的物质(如胆汁)的作用下发生溃疡。
4.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溃疡只发生于与胃酸相接触的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可使溃疡愈合,充分说明了胃酸的致病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胃泌素瘤,过度的胃酸分泌破坏黏膜屏障,加强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结果可在球后甚至空肠上段产生多发性顽固性溃疡。
5.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 精神刺激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大量分泌;精神的应激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黏液分泌减少,由于高胃酸导致黏膜损伤,形成溃疡;交感神经兴奋,黏膜血管痉挛缺血、黏膜防御及再生能力减弱,同时胃蠕动缓慢,胃窦部潴留刺激G细胞,使胃酸分泌增多,消化脆弱的胃黏膜;神经-肌肉失调,幽门松弛,胆汁反流入胃,十二指肠液内物质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炎或溃疡形成。
6.其他因素 如遗传与免疫。消化性溃疡有家族史者比正常人患病率高,尤其20岁以前起病的十二指肠溃疡者;0型血人群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较其他血型人群高1.5倍;部分消化性溃疡者可检出抗分泌型IgA抗体。平时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酒、吸烟、生活紧张以及某些慢性病(肝硬化、肺心病、肾功能不全、胃泌素瘤)等均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溃疡。此外,地理、环境及气候与发病亦有关。
三、病理
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和幽门部,以后壁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前、后壁发生率大致相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灶一般为单个,若2个以上称为多发性溃疡。胃、十二指肠均有溃疡,称为复合性溃疡。
溃疡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一般小于2.5cm,深可达黏膜肌层,边缘整齐略高,病灶周围炎症水肿,底部洁净,表面覆盖灰白色纤维渗出物。极少数巨型溃疡(直径>2.5cm)应与癌性溃疡鉴别。轻度浅表溃疡可恢复正常,重度者溃疡愈合后留下疤痕,造成胃或十二指肠畸形,甚至在幽门部形成梗阻。溃疡病灶累及血管,可发生出血。溃疡深达浆膜层可出现急性游离穿孔;慢性穿透溃疡若在后壁可与胰腺、肝或结肠相粘连。溃疡愈合不一定在Hp消失之后,但细菌的持续存在使溃疡容易复发。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一,少数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但绝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痛为其典型症状。
(一)症状
1.疼痛 上腹疼痛为其主要症状。消化性溃疡疼痛的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疼痛的发生与胃酸有关。其发生机理可能是:①胃酸刺激溃疡面;②胃酸作用于溃疡,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以致溃疡壁和基底部神经末梢的痛阈降低;③病变区肌张力增强或痉挛,对溃疡可起加重疼痛的作用。典型的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长期性 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愈合后又好复发,故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达10~20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发作者多见。一些病人经长年累月发作之后,病情逐渐严重,表现为发作更为频繁,发作持续时间更长,缓解期则相应缩短。也可连续几年频繁发作之后.复发次数减少,最后溃疡完全愈合。
(3)节律性 由于疼痛的发生与溃疡面接触胃酸和胃酸的酸度有关,而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疼痛常与饮食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和节律性。
约有2/3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l~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才缓解。餐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约半数有半夜疼痛,病人常被痛醒,节律性的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之缓解,可反复发生。
胃溃疡(GU)也可出现规律性上腹疼痛,但餐后出现较早,约在餐后l/2~l小时出现,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午夜痛也可发生,但不如十二指肠溃疡多见。部分病例进食后反而引起疼痛,在幽门管溃疡尤为明显。幽门管溃疡可因黏膜水肿或瘢痕形成而发生幽门梗阻,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不适而出现恶心、呕吐。
消化性溃疡出现并发症或伴发胃炎者节律性疼痛消失。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的疼痛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高位或前壁溃疡常向胸部放射,后壁溃疡则放射至脊柱旁的相应部位。
(5)疼痛程度和性质 疼痛一般较轻而能忍受,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由溃疡所致的饥饿样痛多呈持续性,常可连续半小时、1~2小时或更长,故有别于饥饿感。
(6)疼痛的影响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通过休息、进食、服制酸药物、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2.其他胃肠道症状 可有唾液分泌增多、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人因疼痛而减食或为止痛而多餐。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出现缓脉、多汗等神经官能症状。
(二)体征
无特殊体征,溃疡活动期上腹部压痛,溃疡相应部位皮肤有疼痛性敏感区。胃溃疡压痛多在剑突下或左上腹;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常偏右上腹。少数患者于背部第6~l2胸椎棘突附近有压痛点(称Boas征)。应当注意胃与十二指肠是空腔内脏,体表的定位不能完全确切反映病灶的解剖部位。
(三)特殊类型溃疡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或亚临床型溃疡 部分消化性溃疡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而因其他疾病做胃镜或X线钡餐透视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被发现。这类病人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2.幽门管溃疡 多见于50~60岁男性,其主要临床表现有:①餐后立即出现上腹疼痛,其程度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并可使病人惧食,制酸药物可使腹痛缓解。②好发呕吐,呕吐后疼痛随即缓解。腹痛、呕吐和饮食减少可导致体重减轻。此类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3.球后溃疡 溃疡一般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球后溃疡多具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特点,但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为多见,并发大量出血者亦多见,内科治疗常无效。溃疡易穿透与胰腺等周围组织粘连,若发生梗阻会影响胆管出现黄疸。X线检查因降部狭小,钡剂充盈不良,易被漏诊。
4.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复合性溃疡多见于中年男性,占所有消化性溃疡的7%。其疼痛特征与单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没有区别,但幽门狭窄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胃酸分泌较高,介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之间。本病顽固,并发症发病率高。
5.儿童或老年性消化性溃疡 婴儿溃疡常是急性型(应激性溃疡),常发生在十二指肠;儿童时期溃疡应排除胃泌素瘤,溃疡性疼痛不典型,常伴呕吐,因小儿呕吐中枢比较敏感,并伴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和腹泻。
老年性溃疡多发生在胃,且多见于胃体部,胃溃疡直径常>2.5cm。多发性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在老年人均较常见。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前壁,且以小弯部多见。老年性溃疡表现为无规律的上腹痛、呕血、黑便、消瘦,进食或服抗酸药能缓解,易疲乏,易出血,也有部分患者以前无症状,突然出血或穿孔。
五、并发症
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本病的20%~25%,亦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比胃溃疡多见,好发于球部后壁,胃溃疡好发于胃角及幽门窦部。有15%的病例过去未发现溃疡病史。溃疡基底部穿破血管为出血的主要原因。出血前数日因溃疡病活动,部分患者出现疼痛加重,出血后疼痛缓解。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速度和出血量。出血量少而速度慢,大便出现隐血;出血量大则出现呕血,黑便。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因血容量的锐减而致头晕、眼花、无力、口渴、心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昏厥,甚至休克。
根据消化性溃疡的病史和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确定。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者,应在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纤维内镜检查,其确诊率可达40%以上。
2.穿孔 占消化性溃疡的5%~10%,是溃疡病常见并发症,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比胃溃疡多见,多发生在十二指肠前壁。慢性穿孔也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穿孔部位多在十二指肠后壁。
穿孔的临床表现主要决定于溃疡的部位,其次决定于溃疡发展进程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急性穿孔常在饱餐、食物粗糙或腹压增高时发生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游离面。急性穿孔时,由于十二指肠或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临床上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疼痛常起始于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而较快蔓延至脐周,以至全腹。因胃肠漏出物刺激膈肌,故疼痛可放射至一侧肩部(大多为右侧)。如漏出物沿肠系膜根部流入右下盆腔,可致右下腹疼痛而酷似急性阑尾炎穿孔。腹痛可因翻身或咳嗽等动作加剧,故病人常卧床,两腿蜷曲而不愿移动。腹痛时常伴恶心和呕吐,呕吐次数和呕吐量均不多。病人多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动过速。如穿孔发生于饱餐后,胃内容物漏出较多,则致腹肌高度强直,并有全腹压痛和反跳痛;如漏出物较少,则腹肌强直,压痛及反跳痛可局限于中上腹附近。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表示有气腹存在。此外,尚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腹部X线透视多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老年人穿孔,腹痛及腹膜刺激征不明显。
慢性穿孔是穿透性溃疡与周围组织粘连后才发生穿孔,因此缺乏急腹症表现。
3.幽门梗阻 大多由十二指肠溃疡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幽门前及幽门管溃疡。其发生原因通常是由于溃疡活动期,溃疡组织炎性充血、水肿或反射性地引起幽门梗阻。此类幽门梗阻属暂时性,、可随溃疡好转而消失,内科治疗有效,故称之为功能性或内科性幽门梗阻。反之,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和瘢痕组织收缩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而阻塞幽门通道者,则属持久性,非经外科手术不能缓解,称为器质性或外科性幽门梗阻。
梗阻主要表现为胃潴留,上腹饱胀,尤以饭后明显。严重梗阻则出现呕吐,吐出隔餐或宿食等内容物,患者因大量呕吐,可导致脱水及氢、钾电解质丢失和代谢性碱中毒。体征可见胃型、蠕动波,空腹时胃有振水音。
4.癌变 十二指肠溃疡癌变者罕见,而胃溃疡病灶边缘黏膜细胞易发生癌变,所以对胃溃疡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患者,近期内节律性疼痛改变,不明原因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大便持续隐血,或者溃疡病经有效内科治疗未能缓解,并且日益加重,有癌变可能,应进行X线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追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