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登陆找组织啦,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欢迎加入医务人员大家庭,这里有才华横溢医学院教授,也有妙手回春杏林高手,也有踌躇满志医界公仆。我们与您一起攀登医界最高峰,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如果您是专家能人加qq395063096获取特别邀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一、概述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用治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要辨清虚证的病位,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
(2)注意虚实真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
(3)补益剂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
二、补气
四君子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之气。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化裁应用】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者,加陈皮以理气助运(异功散)。脾胃气虚夹有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者,再加半夏以燥湿化痰(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者,再加香附(现代多用木香)、砂仁以理气散寒止痛(香砂六君子汤)。
【鉴别】
1.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2. 本方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参苓白术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白茯苓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 莲子肉一斤(500g) 白扁豆一斤半(75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一斤(5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臣以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鉴别】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钱(18g) 人参三分(6g) 甘草(炙)五分(9g) 白术三分(6g)当归二分(3g) 橘皮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四君子、补中益气、参苓白术之别)
【鉴别】本方与参苓白术散均含有人参、白术、甘草,皆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用以治疗脾气亏虚所致诸证。参苓白术散另用山药、莲子、白扁豆、苡仁、砂仁、桔梗、茯苓,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于治疗肺损虚劳之证,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本方另用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除可治疗脾胃气虚证外,还能用于气虚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
【方源】《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配伍意义】方用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并能止渴生津。臣以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且润肺止咳。人参、麦冬相伍,其益气养阴之功益著。佐以五味子之酸收,配人参则补固正气,伍麦冬则收敛阴津。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方名“生脉”者,乃补其正气以鼓动血脉,滋其阴津以充养血脉,使气阴两伤,脉气虚弱者,得以复生。
玉屏风散
【方源】《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 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研末,每日两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配伍意义】本方证候乃卫气虚弱,不能同表而致。方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益气为臣,二药相须为用,固表之力尤著。使气旺表实,则一可止汗,二可御风。佐以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
本方补而兼疏,寓散于补,既可实卫,又可御风,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之药,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30g) 山药一两(30g) 人参二钱(6g)苍术三钱(9g)车前子三钱(9g) 白芍五钱(15g) 陈皮五分(2g) 柴胡六分(2g) 黑芥穗五分(2g) 甘草(炙)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白带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其中山药尚有固肾止带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分利湿浊。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三、补血
四物汤
【方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干地黄(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6g)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由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方中熟地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化裁运用】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圣愈汤)。血虚兼见血瘀,月经超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加桃仁、红花以逐瘀行血(桃红四物汤)。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瓶,腹中疼痛者,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养血止血,调经安胎(胶艾汤)。或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鉴别】 胶艾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三方在组成中均含有地黄、当归、芍药和川芎。胶艾汤多阿胶、艾叶、甘草,侧重于养血止血,兼以调经安胎,是标本兼顾之方,故既可用于冲任虚损,血虚有寒的月经过多、产后下血不止,又可用治妊娠胎漏下血。桃红四物汤多桃仁、红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适用于血虚兼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圣愈汤则加用参、芪以补气摄血,故适用于气血两虚而血失所统的月经先期量多等。
当归补血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两(30g) 当归二钱(6g)(比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方中重用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一为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为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归脾汤
【方源】《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一钱(3g) 人参一钱(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 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治宜益气健脾为主,结合补血养心。方中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配伍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既复脾运,又使补而不滞。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鉴别】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