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登陆找组织啦,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欢迎加入医务人员大家庭,这里有才华横溢医学院教授,也有妙手回春杏林高手,也有踌躇满志医界公仆。我们与您一起攀登医界最高峰,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如果您是专家能人加qq395063096获取特别邀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一、概述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清热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病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方可运用。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证未解,热已入里,则宜表里双解;气血俱热,应以清气凉血为宜。总之,运用时应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分类:清气分热剂,清营血分热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2)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此时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
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石膏(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一斤(50g) 知母(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六两(18g) 粳米六合(9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本方所治乃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的热盛证。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热生津法最宜。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主入肺胃二经,善能清阳明气分大热,并能止渴除烦,用为君药。臣以知母苦寒质润,寒可助石膏清肺胃之热,润可助石膏生津止渴除烦。君臣相须为用,清热除烦生津之力尤强。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均为佐药。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配伍,共奏清热生津之效。
【化裁运用】临床运用本方,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使用依据。若白虎汤证,身热、汗多而脉大无力,或暑病身热、汗出、口渴而背微恶寒者,是热盛而津气两伤之候,宜加人参益气生津(参《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竹叶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竹叶(咳逆上气,筋急恶疡)二把(6g) 石膏一斤(50g) 麦门冬一升(20g)人参二两(6g)半夏半升(9g) 甘草(炙)二两(6g) 粳米半升(1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故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为佐。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为使。共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
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黄五钱(15g) 玄参三钱(9g) 麦冬三钱(9g) 银花三钱(9g) 连翘二钱(6g) 竹叶心一钱(3g) 黄连一钱五分(5g) 丹参二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宜咸寒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故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热伤营阴,又臣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祛邪扶正兼顾。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血与热结。上述五药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化裁运用】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去黄连,以免苦燥劫阴;热盛窍闭而神昏者,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热盛动风而痉厥者,合紫雪或加羚羊角、钩藤等以息风镇痉。
犀角地黄汤
【方源】《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两(30g) 生地黄半斤(24g) 芍药三分(12g) 牡丹皮一两(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化裁运用】蓄血、喜忘如狂者,是热与血结,留蓄下焦,应用本方宜加大黄、黄芩清热逐瘀;郁怒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热迫血溢者,酌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等,以增凉血止血之效。
四、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方源】方出《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三两(9g) 黄芩、黄柏各二两(各6g) 栀子十四枚(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肿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化裁运用】证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参《医宗金鉴》栀子金花汤);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症见心下痞满、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数者,去黄柏、栀子,加大黄以泻火消痞(参《金匮要略》泻心汤)。
清瘟败毒饮
【方源】《疫疹一得》
【组成】生石膏 生地 犀角(今用水牛角) 川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化裁运用】原方生石膏、真川连、细生地、乌犀角均设有大、中、小三个剂量,并于主治条下注云:“若疫证初起,发热恶寒,头痛如劈,烦躁谵狂,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数而用中剂,虚大而数者即用小剂。斑疹一出,即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外化内解,浊降清升之法。”可资临证参考。
普济消毒饮
【方源】《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黄连各五钱(15g) 陈皮、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各6g) 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各3g) 僵蚕、升麻各七分(各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中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祛头面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玄参以清利咽喉,玄参并有防止伤阴之效;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寓“火部发之”之意,并可引药上行为佐使药。诸药配伍,清疏并用,升降共投。以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
凉膈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芒硝、甘草(炙)各二十两(各600g) 山栀子仁 黄芩 薄荷各十两(各300g) 连翘二斤半(1250g)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上中二焦邪郁生热所致。治宜清泻上中二焦邪热。方中重用连 翘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为君药。黄芩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荡热于中,共为臣药。竹叶清上焦之热;薄荷轻清疏散,兼“火郁发之”之义,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泻热通便,清上泻下之功。
防风通圣散
【方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滑石三两(导热由小便出), 甘草二两, 石膏(清热于上) 黄芩(清热于上) 桔梗(宣通三焦)各一两, 防风(表邪于外) 川芎 当归 芍药 连翘(清上) 麻黄(表外)薄荷叶(表外) 大黄(导热由大便而出) 芒硝各半两,白术 山栀(利小便) 荆芥(表外)各二钱半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黏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
此外,亦可用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隐疹等。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病证,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治宜解表通里,疏风清热。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在表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通里荡热,使在里之热从下而泄。配伍山栀、滑石泻火利水,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肃肺胃,助硝、黄清泄里热;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和撒祛风,白术、甘草健脾和中,既利祛邪,又防伤正。综观全方,解表、清热、攻下并用,而以清热为主,解表为辅.虽用硝、黄通里,其意则在泄热。诸药合用,上下分消,三焦并治,表里双解,气血兼顾,汗不伤表,下不伤中,其用极效,故名“通圣”。
仙方活命饮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六分(3g) 防风 贝母 天花粉 皂角刺 穿山甲 赤芍药 当归尾 乳香 没药 甘草节各一钱(各6g)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9g)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服。或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痈疡肿毒阳证之主方。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为治疮疡肿毒之要药,故重用为君。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用为臣。用白芷、防风,疏风解毒,用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排脓,可使脓未成即消,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医宗金鉴》誉本方为“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一切阳证肿毒而体质壮实者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使用依据。已溃非宜,阴证忌用。 |
|